【4DViews應用案例】株式会社TYO製作「DO the XR」介紹專輯
發佈於
2025.04.22

2025年2月8日至11日期間,東京澀谷公園通周邊區域舉辦了結合科技與藝術的前衛文化活動「DIG SHIBUYA 2025」。
其中重點項目《DO the XR》(澀谷XR藝術節)匯集了橫跨戲劇、表演、舞蹈、傳統藝能、音樂及數位藝術的5組藝術團隊。
本刊專訪該項目製作人——TYO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總監馬詰先生,探討企劃緣起、活動迴響與未來發展。
企劃起源
馬詰先生:本企劃奠基於前年起在虎之門Hills「TOKYO NODE」與青山「Spiral Hall」展出的XR/AR作品概念。我們以此為基礎重新策劃,以XR藝術節為主題參加「DIG SHIBUYA」公開徵選並獲選展出。
《DO the XR》四日活動共吸引約1,300人次參與。
契機始於四年前承接的AR廣告專案。雖該案最終未實現,卻引發我極大興趣。後疫情時代,無論何種活動,民眾皆習慣以手機拍攝。我當時思考:若能將容積捕捉拍攝(volumetric)製作的AR內容融入活動演出或廣告,必定極具潛力。
無論企業、用戶或藝術家都在追尋新表現形式,因此我們邀請藝術家以AR為主題創作,實際驗證XR/AR如何改變表演藝術——《DO the XR》正是這種理念的具體實踐。
會場運用XR技術,讓觀眾能透過多種裝置360度體驗五組藝術家的演出。這同時成為探索都市公園與閒置空間可能性的研發場域。
活動的迴響
馬詰先生:傳統藝術節的價值在於「親臨現場」的時空共享體驗,而XR藝術節的獨特性在於:
- 隨時隨地反覆體驗。
- 解放觀演視角。
- 觀眾可自由選擇正面、側面或遠近距離反覆觀看表演,這種「無預設視角」的模式,為表演藝術開創全新可能性。
實際在北谷公園的體驗者中,許多人首次以固定視角觀看後,第二次改採自由視角時,皆對體驗差異感到驚艷。
五組參與藝術家在「XR藝術節」這個未明確定義的框架下,從「XR本質」與「如何透過XR展現創意」出發,各自發展出獨特表演。這些高品質創作,正是吸引人潮的主因。
活動結束後,藝術家們持續在各地展示XR內容並分享至社群媒體,我們也因此收到許多合作諮詢。截至三月採訪時,會場使用的QR碼仍可延續體驗。
參與藝術家
- 舞踏石井組(舞踏)
- 源光士郎(武樂)
- 銀河愛麗絲(VTuber)
- Sh0h(人聲節奏口技)
- 東京QQQ(表演藝術)
未來展望
馬詰先生:承蒙澀谷「DIG SHIBUYA」的成功經驗,《DO the XR》已確定將於五月在大阪關西萬博會的快閃舞台登場。我們計劃以現有內容為基礎,針對萬博特性進行客製化升級,持續探索如何在新場域實現XR化的表演、內容、廣告與資訊連結。
與新月映像的合作優勢
馬詰先生:TYO雖以廣告影像製作為主業,但在開拓新廣告領域時,我們特別關注空間運算(spatial computing)與XR/AR技術潛力。
經過四年多合作,我們在「基於容積捕捉的XR/AR內容製作」領域已累積顯著技術優勢。XR產業的迷人之處,正在於「科技」與「創意」的跨界融合。
最初以「外行人」身份接觸XR/AR產業時,我發現自己作為製作人的獨特價值。而新月映像技術團隊的卓越之處,在於其「技術實力」與「創意理解力」的完美平衡——他們長期與頂尖團隊合作高難度專案,這種深厚底蘊直接反映在作品品質上。
XR常被喻為「異種格鬥技」,正是各領域人才共同開拓的新疆域。這並非例行公事,唯有與新月映像這類兼具實績與彈性的夥伴合作,才能催生突破性專案。
無論藝術家、客戶或我們團隊,最重要的始終是:保持對新事物的熱情與挑戰精神。